在實驗室的裝修建設中,防震處理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。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,實驗室中精密儀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,這些儀器對震動極為敏感,輕微的震動都可能導致實驗數據出現偏差,甚至損壞儀器設備。因此,做好實驗室的防震處理,對于保障實驗的準確性、可靠性以及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。本文將詳細介紹實驗室裝修中防震處理的要點與設計方法。
1. 環境震動:實驗室周邊的交通狀況是常見的外部震動源。公路上行駛的重型車輛、地鐵運行產生的震動,會通過地面傳播至實驗室。據研究,距離公路較近的實驗室,車輛行駛時產生的震動頻率通常在 1 - 20Hz 之間,這種低頻震動對精密天平、顯微鏡等儀器的測量精度影響較大。此外,周邊建筑工地的施工活動,如打樁、爆破等,也會產生強烈震動,對實驗室設備造成嚴重干擾 。
2. 自然震動:地震、地殼運動等自然現象產生的震動雖然發生頻率較低,但一旦發生,破壞力巨大。即使是輕微的地震活動,也可能導致實驗室儀器移位、損壞,影響實驗的正常進行。同時,自然界的大風、雷電等天氣變化,也可能引起建筑物的輕微晃動,對實驗室設備產生一定的震動影響。
1. 人員活動:實驗室內人員的走動、設備的搬運等日常活動會產生震動。例如,人員快速走動時,會在地面產生頻率約為 2 - 5Hz 的震動;在搬運大型實驗設備時,產生的震動強度更大,持續時間更長。這些震動雖然相對較小,但對于高精度的實驗儀器來說,仍可能造成測量誤差。
2. 設備運行:實驗室中的一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震動,如離心機、真空泵、壓縮機等。離心機在高速旋轉時,會產生周期性的震動,其震動頻率與轉速相關;真空泵和壓縮機在啟動和運行過程中,也會因機械部件的運動產生震動。這些設備產生的震動如果不加以控制,會通過地面、墻面等結構傳遞到其他儀器設備上,影響實驗的準確性。
1. 建筑基礎設計:在實驗室建筑設計階段,基礎的抗震性能是關鍵。采用獨立基礎或樁基礎,能夠有效減少外界震動對實驗室的影響。獨立基礎可以使每個儀器設備或實驗區域有獨立的支撐,避免震動相互傳遞;樁基礎則能將建筑荷載傳遞到深層穩定的土層中,增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。基礎的深度和尺寸應根據實驗室所在地區的地質條件、建筑物的荷載等因素進行合理設計,確保基礎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抗震能力。
2. 地面減震:地面是震動傳遞的重要途徑,對地面進行減震處理可以有效阻隔震動。在地面施工時,可鋪設減震墊層,如橡膠減震墊、彈簧減震墊等。橡膠減震墊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阻尼性能,能夠吸收和緩沖震動能量;彈簧減震墊則通過彈簧的彈性變形來減少震動的傳遞。此外,還可以采用浮筑地面技術,將地面與結構層分離,中間設置減震材料,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減震體系,進一步提高地面的減震效果。
1. 防震臺選擇:對于精密儀器,使用專業的防震臺是必不可少的防震措施。防震臺的類型有多種,如空氣彈簧減震型、橡膠減震型和彈簧減震型等。空氣彈簧減震型防震臺具有出色的減震性能,能夠有效隔離低頻震動,適用于對防震要求極高的儀器,如原子力顯微鏡、核磁共振儀等;橡膠減震型防震臺成本較低,安裝方便,適用于一般精度的儀器;彈簧減震型防震臺則具有較好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,適用于中大型儀器設備。在選擇防震臺時,要根據儀器的重量、尺寸、精度要求以及震動頻率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,確保防震臺能夠為儀器提供良好的減震效果。
2. 設備安裝固定:設備的安裝固定方式對防震效果也有重要影響。對于大型設備,應采用地腳螺栓將設備牢固地固定在地面上,確保設備在運行過程中不會產生位移和震動。同時,在設備與地面之間可設置減震墊,進一步減少震動的傳遞。對于小型儀器,可使用減震支架或減震底座進行安裝,使儀器與臺面之間形成減震隔離層。此外,設備的連接管道和線纜也應進行柔性連接,避免因管道和線纜的剛性連接傳遞震動。
1. 功能分區規劃:合理的功能分區可以減少不同區域之間的震動干擾。將對震動敏感的儀器設備集中放置在一個區域,并采取加強防震措施;而將震動較大的設備,如離心機、壓縮機等,布置在遠離敏感儀器的區域,且與其他區域進行物理隔離。例如,在實驗室中設置專門的精密儀器室,對該區域進行重點防震處理,確保精密儀器的穩定運行;將大型設備放置在單獨的設備間,通過墻體和減震材料減少震動對其他區域的影響。
2. 人員活動路線規劃:規劃合理的人員活動路線,避免人員頻繁在精密儀器附近走動。在實驗室設計時,應設置專門的通道,使人員在進行實驗操作和日常活動時,盡量減少對精密儀器區域的干擾。同時,在敏感儀器周圍設置警示標識,提醒人員注意輕緩行走,減少震動產生。
1. 材料選擇:選擇合適的減震材料是防震設計的重要環節。除了前面提到的橡膠減震墊、彈簧減震墊外,還有一些新型減震材料也逐漸應用于實驗室防震領域。例如,粘彈性阻尼材料具有良好的減震和耗能性能,能夠在震動過程中吸收大量能量,減少震動的傳遞;泡沫金屬材料具有質輕、強度高、減震性能好等特點,可用于制作減震部件。在選擇減震材料時,要根據實驗室的具體需求和震動特性,綜合考慮材料的減震性能、耐久性、成本等因素。
2. 材料布置:減震材料的布置方式對防震效果也有影響。在地面減震處理中,減震墊應均勻鋪設,確保地面受力均勻;在設備安裝中,減震墊應放置在設備的重心下方,以達到最佳的減震效果。此外,還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減震材料組合使用,發揮各自的優勢,提高整體的減震性能。例如,將橡膠減震墊和彈簧減震墊結合使用,既能有效隔離低頻震動,又能吸收高頻震動能量。
1. 隔震層設計:在實驗室建筑結構中設置隔震層,是一種有效的防震設計方法。隔震層通常由隔震支座、阻尼器等組成,能夠減少地震等外部震動對建筑物的影響。隔震支座可以采用橡膠隔震支座、摩擦擺隔震支座等,它們能夠在震動發生時,通過自身的變形吸收和消耗震動能量,降低建筑物的震動響應。阻尼器則可以進一步增加結構的阻尼,提高隔震效果。隔震層的設計應根據建筑物的高度、重量、抗震設防要求等因素進行精確計算和合理布置,確保隔震層能夠發揮最佳的減震作用。
2. 減震節點設計:建筑物的節點部位是震動傳遞的關鍵環節,加強減震節點設計可以有效減少震動的傳遞。在梁柱節點、樓板與墻體連接節點等部位,可采用特殊的減震構造措施,如設置減震連接件、減震墊片等。這些減震節點能夠在震動發生時,通過自身的變形和耗能,削弱震動的傳遞,保護建筑物的結構安全和內部設備的正常運行。
實驗室裝修中的防震處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需要從震動來源分析入手,把握防震處理要點,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。通過基礎防震、設備防震、空間布局優化以及減震材料和結構的應用等多方面措施,能夠有效減少震動對實驗室的影響,為精密儀器的正常運行和實驗的準確開展提供可靠保障。在實際裝修過程中,應根據實驗室的具體需求和特點,制定個性化的防震方案,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進行施工,確保防震處理達到預期效果。
13316009954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