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生物實驗室空間布局常見錯誤如下:
功能分區不合理
區域混雜:將樣品接收區與檢測區設置在相鄰位置,甚至無明顯分隔。樣品接收時可能攜帶外界污染物,緊鄰檢測區易造成檢測過程受污染,影響實驗結果準確性。如將微生物培養區與廢棄物處理區距離過近,廢棄物處理時產生的微生物氣溶膠可能污染正在培養的樣本,導致實驗失敗。
缺乏專用區域:未設置專門的無菌操作區,實驗人員在普通實驗臺上進行無菌操作,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極易混入實驗樣本,造成樣本污染。沒有獨立的樣品準備區,導致在同一空間內既進行樣品準備,又開展其他實驗操作,不同實驗環節相互干擾,增加交叉污染風險。
緩沖區域設置不當
未設緩沖間或傳遞窗:在高潔凈度區域如無菌室、細胞培養室等入口,未設置緩沖間,人員直接進出,易將外界灰塵、微生物帶入,破壞室內潔凈環境。不同功能區之間沒有傳遞窗,物品傳遞時未進行有效消毒處理,使物品成為交叉污染的媒介。
緩沖間功能缺失:雖設有緩沖間,但內部空間狹小,無法滿足人員更換工作服、洗手、消毒等一系列操作。例如,緩沖間內沒有配備洗手池,人員不能在進入高潔凈度區域前進行手部清潔,增加了攜帶污染物進入的可能性。
人流與物流路線混亂
交叉重疊:人員行走路線與樣品、實驗用品運輸路線存在大量交叉。例如,實驗人員在前往培養區途中,頻繁與運送廢棄物的人員相遇,廢棄物可能攜帶的微生物易污染實驗人員衣物,進而傳播到其他區域。
路線不清晰:實驗室沒有明確的人流、物流指示標識,導致人員和物品隨意走動、運輸,整個實驗室空間內人員和物品流動無序,增加了交叉污染的幾率。例如,實驗人員在著急進行實驗時,可能會抄近道,穿過本不應經過的區域,從而引發潛在的污染風險。
13316009954
微信